注册

减振器屋

查看: 7883|回复: 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悬架设计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09-2-14 10:22:0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一、悬架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
    悬架应首先保证整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,这是确定悬架主要性能参数的重要依据
(一)、前、后悬架静挠度和动挠度的选择
1、偏频与静挠度
   (1)、 n1=12π c1/m 1    n2=12π c2/m 2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1-1)
(2)、 fc1=m1g/ c1        fc2=m2g/ c2  (g=981cm/s2)     (1-2)
(3)、 n1≈5/fc1      n2≈5/fc2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(1-3)
式中n1、n2—前、后悬架的偏频,单位Hz(偏频越低,行驶平顺 性越好);见表一
    fc1、fc2—前、后悬架在簧载质量m1、m2作用下的静挠度,单位cm;
4 N: [! L, M- R    c1 、c1 —前、后悬架的刚度。
表一  偏频与挠度
车型        n/Hz        fc/cm        Fd/cm
货  车        1.5~2.2        5~11        6~9
轿  车        0.9~1.6        10~30        7~9
大客车        1.3~1.8        7~15        5~8
越野车        1.4~2.0        6~13        7~13
根据分析,在n1/ n2<1时的车身角振动要比n1/ n2>1时小,因此推荐如下:
高速车  fc2=(0.8~0.9)fc1
货车    fc2=(0.6~0.8)fc1
微型轿车为了改善后座的舒适性,也有设计成后悬架的偏频低于前悬架的偏频,即n1/ n2>1
此时fc2>fc1
(注:对于纵置钢板弹簧组成的非独立悬架,悬架的静挠度与弹性元件的静挠度是一样的;对于螺旋弹簧的独立悬架,就有可能是不一样的
2、静挠度与动挠度
悬架的动挠度是指由满载位置开始,压缩到结构允许的最大变形(通常指缓冲块压到其自由高度的1/2或1/3)时,车轮中心相对于车架(或车身)的相对位移
悬架静挠度的选择通常按相应的静挠度值来选择,它与车型和经常使用的路况有密切关系。对于在好路面行驶的轿车来说,其fd/fc
应小些,对于在坏路行驶的越野车来说,其fd/fc应大一些(二)、货车后悬架主、副簧的刚度分配
第一种方法:是使副簧开始起作用时的悬架挠度fa,等于汽车空载时的悬架的挠度f0,;而使副簧开始起作用前一瞬间的挠度fk等于满载时的悬架挠度fc,可求得副簧开始起作用时的载荷Fk是等于空载与满载时悬架载荷F0和Fc的比例中项,即Fk=F0Fc ,而主、副簧的刚度比为Ca/Cm=λ –1(其中λ= F0/Fc)。该种方法可使空、满载悬架系统的振动频率变化不大,但副簧接触托架前、后的频率突变较大(一般采用副簧与前、后托架错开接触),主要适用于半载运输状态少的货车
第二种方法:副簧开始起作用时的载荷Fk是等于空载与满载时悬架载荷F0和Fc的平均值,即Fk= 0.5(F0+Fc),而主、副簧的刚度比Ca/Cm=2λ–1/λ+3(其中λ= F0/Fc)。该种方法确定的副簧接触载荷,会使副簧接触托架前、后的频率突变小些,但却使全部载荷变化范围内的频率差变化大。主要适用于经常处于半载状态运输或主、副簧刚度比较小的车辆。
二、弹性元件的计算
(一)钢板弹簧的计算
1、钢板弹簧主要参数和尺寸的确定
(1)弹簧的载荷Fw—由总布置给定。
(2)弹簧长度L—推荐如下数值:轿车:L=(0.40—0.55)轴距;货车:前悬架的L=(0.26—0.35)轴距,后悬架的L=(0.35—0.45)轴距。
(3)静挠度fc和动挠度fd—根据偏频n,再根据公式1-3(n1≈5/fc1   n2≈5/fc2 )确定fc,然后根据表一确定fd。
(4)满载弧高fa—一般希望为零,但考虑到弹簧的塑性变形,一般常取fa=10~20mm。
2、钢板弹簧的强度计算
(1)钢板弹簧的刚度c= Fw/ f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2-1)
(2)总惯性距J0=δ(L-ks)3c48E (如果已知J0,可计算出板簧的自由刚度与夹紧刚度)   (2-2)
    J0—总惯性距,为各片板簧的惯性距之和;
    s—U形螺栓中心距,单位为mm;
    k—刚性夹紧取0.5,挠性夹紧取0;
   δ—挠度增大系数。先确定与主片等长的重叠片数n1,估计一个总片数n0,求得η= n1/ n0
      然后用下式确定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δ=1.5/[1.04(1+0.5η)],
  或者利用计算较精确的公式        δ=3(1-η)3 [0.5-2η+η2(1.5-lnη)];
E—材料的弹性模量  E=205800N/mm2。
(3)钢板弹簧的强度,用应力公式计算
   σc=Fw(L-ks)4W0 ≤[σc]    (此时W0为已知)              (2-3)
对于经应力喷丸处理的55SiMnVB或60Si2Mn等材料,推荐[σc]在下列范围内选取:前板簧—350~450N/mm2;后主簧—450~550 N/mm2;后副簧—220~250 N/mm2。对于静挠度大一些的弹簧,[σc]也取得大一些
美国SAE推荐下列公式计算许用静应力(单位为N/mm2),即:
        σc=(1.39~1.55)fc+(245~315)            (2-4)
式中fc(单位为mm)值越大,相应的不确定数值也应取得大一些。
(4)板簧的厚度hp   由公式(2-4)确定的σc值,再根据公式(2-3)求出W0,然后代入以下公式hp=2J0W0 =δ(L-ks)2σc6EfC  (2-5),求出板簧的平均厚度hp,(叶片厚度hp初选后要进行比应力与极限应力计算,如果比应力不合适,需进一步调整板簧的厚度以及片数)再通过表二选取板簧的叶片宽度b。
表二、热扎扁钢截面弹簧钢(GB1222-84)
厚度宽度        5        6        (6.5)        7        8        9        (9.5)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11        12        (13)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16        18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25        30
45505560(63)657075(76)8090100120140160        +++        +++++++        ++++        +++++        ++++++++++++++        ++O+++        +++++        +++++++O+++++++        ++++O++++++        ++++++++        +++++        +++        +++        ++        +++        +++        +
    注:1、带圆括号的尺寸不推荐使用;   2、带O者为单面双槽弹簧扁钢尺寸
    在选取板簧叶片宽度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:①叶片宽度不可太宽,否则车身受侧向力时,扭曲应力会增大;②叶片宽度不可太窄,否则会因叶片增加,而增加各片的摩擦和板簧的高度;③通常推荐叶片宽度与厚度的比值为6<b/hp<10。
(5)比应力  对于不开槽的板簧比应力σ—=σc fc =6Ehp  δ(L-ks)2   (2-6)
             对于开槽的板簧比应力  σ—=12Ea δL2           (2-7)
其中a为板簧叶片中性层到受拉表面的距离(单位mm)]
比应力对板簧的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,建议控制在以下范围内:货车的前、后簧σ—=45~55MPa/cm,平衡悬架σ—=65~80MPa/cm,后悬架副簧σ—=75~85MPa/cm。一般静应力较大的弹簧,比应力应取下限。
(6)极限应力   在板簧最大动行程时,可用以下两公式进行计算。
         δmax=σ—(fc+fd)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(2-8)
         δmax=6Ehp (fc+fd) 8(L-ks)2 ≤900~1000N/mm2            (2-9)
钢板弹簧各参数的确定
    (1)片厚hp、总片数n0
    如果根据比应力公式(2-6)、(2-7)验算的结果超出规定范围,应修改片厚hp以及总片数n0,再根据公式求出δ,最后根据公式(2-2)、(2-3)或(2-4)、(2-5)计算出板簧的平均厚度hp。根据标准热扎扁钢的尺寸,理论计算直至达到表二的要求为止。
2#
发表于 2009-2-14 16:23:58 | 只看该作者
好复杂呀,
3#
发表于 2009-12-18 13:23:20 | 只看该作者
学习了............
4#
发表于 2012-9-2 08:18:45 | 只看该作者
好东西,学习中.......................
5#
发表于 2012-9-24 21:08:42 | 只看该作者
1# guo 学习了
游客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减振器屋 ( 皖ICP备09000246号-1 )

GMT+8, 2024-11-22 06:26 , Processed in 0.041648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JZQ5.CN X3.2

© 2001-2022 减振器屋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